當我們走在街頭,發現吊車正在拆某座大廣告燈箱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中有云:“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甚平,遇客甚謹,為酒甚美,縣幟甚高,然而不售,酒酸!笨h同“懸”,“縣幟”即懸掛的旗幟、幌子,是招牌的雛形
到了宋朝,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發達的階段,有一定規模、有經濟實力的店鋪大量涌現。與這些店鋪共同出現的,就是那些門前懸掛著能彰顯其經營特點的各類招牌,《清明上河圖》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有人統計過,畫家張擇瑞捕捉到的商業廣告有幾十個,其中廣告幌子有10面,廣告招牌有23塊,燈箱廣告至少有4個,大型廣告燈箱樓歡門有5座。
紙馬卷清晰可識的第一個招牌,就是這家“王家紙馬”!稏|京夢華錄》中稱:“紙馬鋪皆于當街袞疊成樓閣這家店鋪賣的不是馬,而是清明祭品。紙馬是中國民間祭祀財神、月神、灶神、壽星等神祗時所使用的物品。古人祭祀用牲幣,秦俗牲用馬,唐代玄宗以后始以紙馬祀鬼神。
酒樓、酒肆《清明上河圖》出鏡率最高的應該就是酒樓、酒肆了,從城外的汴河兩岸,到城內的繁華大街,酒店林立,這足見當時酒業繁榮。宋朝的酒家有兩個標志物,一是迎風飄揚的酒簾,宋人筆記《容齋續筆》說:“今都城與郡縣酒務,及凡鬻酒之肆,皆揭大簾于外,以青白布數幅為之!本破煲话阌汕、白兩色的布制成。古代酒家打出酒旗不僅為招攬生意,也能說明酒的種類和時間。